开国中将詹才芳,是解放军中资历最深的将领之一。1955年大授衔的时候,他虽然只被授予了中将军衔,但是同期一百多名的开国将军,却没有一个不服他的人。
因为参加詹才芳革命时间早,许多开国名将都是他的“老战友”,或者“老部下”。三十年代,詹才芳在延安曾经帮助了一大批军队里的同志,这些人后来大多成为了开国名将。
标题中提到的上将许世友、洪学智,也都当过詹才芳的手下。尤其是许世友,这个人在军队中出了名地好饮酒、脾气大。
当年许世友在詹才芳的手底下当班长,詹才芳看重他的军事才能,不拘小节,予以重用。后来许世友感佩在心,在他面前一直恭敬有礼。
詹才芳在授衔时没当成“上将”,许多人因此替他抱不平。大家一致认为,论资历他早已经够格了,军队里有很多将领当年都是他一手“带出来”的。
所以,人们还送了詹才芳一个外号,叫做“上将导师”。对于这些议论,詹才芳听了只是哈哈大笑,他表示自己参加革命并不是为了什么军衔。
展开剩余82%虽然詹才芳军衔只是中将,但是在1955年授衔以后,作为上将的许世友和洪学智,见到詹才芳的时候,却都会向他敬礼。
那么,詹才芳究竟经历了什么,为什么他在军队中声望会那么高呢?这一切,还得从他十六岁那一年说起。
“上将导师”詹才芳
詹才芳出生在清末湖北省黄安的一个农民家庭,十六岁那一年,他通过姐夫的关系,认识了武汉中学的余义民,后者把他介绍到一个餐馆里面当杂役。
余义民是董必武的外甥,因为这一层关系,詹才芳非常幸运地结识了董必武,并且成为了董必武的学生,最后又成了董必武的警卫员和交通员。
1925年,詹才芳加入共青团,接着返回到家乡黄安,从事地下工作,并在第二年入党。詹才芳靠着教师的身份作掩护,在农民中搞宣传活动,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
董必武知道后感慨万千地说:你这个农民的儿子,从大字不识,如今竟变成了教师校长,变化是多么地大啊!
在之后的岁月里,董必武一直关注着詹才芳的动向。1937年,董必武听说詹才芳在延安保护了很多同志,于是专门为他题写条幅,赞他“大勇若怯,大智如愚”。
詹才芳始终感念董必武在革命道路上对自己的引路、教导之恩,称董必武是自己“心目中最崇拜的好老师”。
后来,詹才芳在军队中的名望很高,除了因为曾经得到董必武的悉心教导,为人处事高人一筹之外,还因为他在军事作战上,的确有一定的天赋。
詹才芒18岁入党,19岁就参加了黄麻起义。1927年,詹才芳担任黄安农民自卫军第一路军的特务营营长时,曾经带领30个人的突击队,一举拿下了黄安南城门。
黄安被围以后,詹才芳和总指挥潘忠汝,六出七进黄安城,一直打到身边只有三个战士才弃城突围。随后,詹才芳和鄂东军七十二名突围人员一起到达了木兰山。
1931年,红军在苏家埠向国民党军发起进攻。此次战役中,詹才芳代替负伤住院的团长王树声指挥第三十团,展现出了军事指挥方面的长才。
作战中,詹才芳指挥官兵捆扎篾条、稻草,在战壕前用垛子抵挡敌军的子弹。同时得用自己从前在黄安搞宣传工作的经验,积极向国民党官兵展开心理攻势。
通过口头宣传,以向饥饿的敌人投放食物的方式,成功分化、瓦解苏家埠国民党官兵的心理防线,令大批国民党士兵投降。蒋介石调集15个团,2万余人增援,结果中了红军的埋伏。
日本投降的前一年,詹才芳调任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。协同司令员李运昌采取分区负责,集中打击与游击战相结合的办法,给予了日伪军沉重的打击。
从1944年7月开始,在七个月的时间里,詹才芳指挥部队一共作战二百三十余次,打死、打伤、俘虏日伪军五千余人。
日本投降以后,地方上仍有大批日军、伪军在顽抗。詹才芳指挥部队,两个多月的时间占领了二十六城,打掉日伪军据点二百多处,俘虏3万多人,同时缴获了大量的火炮和枪械。
1946年,国民党军队和驻扎天津的美国海军陆战第1师沆瀣一气,联手进犯安平镇。詹才芳知道后,果断下令予以还击,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和美军交战。
此战一共打了四个小时,美军和国民党军队损失40余人,狼狈溃逃。六十年代,这个事件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《停战以后》。
后来詹才芳调到东北民主联军,担任第九纵队司令员,带领第九纵队驰骋在长城内外,屡立战功,打造出了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野战王牌部队。
东北野战军改名为四野后,詹才芳担任46军的军长。解放前夕,詹才芳还带着部队到了湘南执行过剿匪任务,半年时间打掉残留国民党土匪武装10余万人。
结语
董必武评价詹才芳,说他“大勇若怯、大智若愚。”以十九岁年纪,“六出七进”黄安城,打起仗来舍生忘死,有勇有谋。后来在军中升了职,行兵布阵时,也屡建奇功。
对待部下能做到“知人善任”,在延安时期还救了一大批同志。三过雪山草地,自己病得动弹不了,还要把最后的一口干粮拿去救别人的性命。
以上的种种,皆可见詹才芳作为一名军人,其个人能力与道德品行的出众。而且最难能可贵的是,尽管资历很老,但是他却从未与人争功。
有人因他未被授予上将军衔产生疑惑,替他不平,他却说:我革命又不是为了军衔。军中不少名将,不是他的战友,就是被他亲自引上革命道路的人。所以才有人叫他“上将导师”。
许世友是一个发起脾气来谁都不认识的家伙,可是他看到詹才芳却恭恭敬敬。这是因为,詹才芳知道他、懂他,从未因他有好酒的小毛病,而否定他在作战方面的能力。
从这一点上说,詹才芳对许世友是有知遇之恩的。所以在1955年授衔以后,上将许世友见到老上级詹才芳照样会行礼。连许世友都要行礼,洪学智等人自然不会例外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